各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市政府有關部門:
《丹江口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丹江口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9月9日
丹江口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工作方案
為加快推進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工作,促進國土空間資源可持續發展,根據《十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十堰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十政辦函〔2019〕55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協調市域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合理布局城鎮體系、產業平臺、公共設施等空間要素,形成與主體功能相符合、與承載能力相匹配、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與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作用和對空間性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加快完善規劃實施管理機制,科學高效引領城市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安全優先、底線管控的原則。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治理導向相結合,堅持市域國土空間安全底線,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先布局關系區域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和文化傳承的國土空間,切實提升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堅持全域統籌、用途管制的原則。統籌考慮城鄉融合、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對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保護、開發和整治,促進形成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
(三)堅持節約集約、綠色發展的原則。將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控制,約束規范各類土地利用行為,確保人均城鄉用地和萬元生產總值地耗穩步下降,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引導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階段,完善人地掛鉤機制,協調優化各類用地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確保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城鄉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
(五)堅持實事求是、切實可用的原則。在全面摸清現有規劃與實際建設相沖突及難以實施等情況的基礎上,編制兼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國土空間規劃,真正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三、規劃編制范圍及期限
(一)市域范圍。丹江口市域行政管轄范圍,總面積約3121平方公里。
(二)重點開發規劃區域。東北至丹江口大橋,西北至涼水河鎮,西南至高鐵新城(土關埡鎮),東南至丹江口市界。
(三)規劃期限。2019—2035年。其中,近期規劃至2025年,中期規劃至2030年,遠期規劃至2035年。
?四、主要工作任務
(一)統一規劃編制基準。將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作為空間規劃編制的現狀基礎數據,結合我市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城鎮建設用地現狀分類。統一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作為規劃空間定位基礎,按照國家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庫及圖件制作標準建設規劃數據庫和制作規劃圖件等。
(二)評估規劃實施成效。開展現行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林業規劃實施效果評估,從指標執行、用途管制、三規差異沖突、實施管理、資源開發利用與人口、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性、規劃編制方法、規劃體系等方面,全面總結本輪規劃實施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面臨的突出問題,為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提供治理方案。
(三)開展重大專題研究。基于規劃實施評估以及未來發展需要,開展系列專題研究,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基礎支撐。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紅線劃定、耕地保護與永久基本農田優化調整、鎮村體系、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等相關專題研究。
(四)確定全域空間格局。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確定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主導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格局,提出宏觀開發開放格局、城鄉空間結構和區域協調格局、重大產業發展格局、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格局、鄉村振興格局、重大空間布局等,塑造以人為本的高品質國土空間;確定全域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綜合防災減災避災設施布局;科學有序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主要控制線,確定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治共保、城鎮密集地區協調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統籌配置等方面要求,確定全域城鎮(鎮村)體系,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集約型的城鄉國土空間格局;明確城市主要發展方向、空間形態和用地構成,優化確定城鎮開發邊界內集中建設區總體空間結構和布局,明確居住、商業、工業、物流等功能片區總體布局。
(五)明確規劃管控要求。落實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開發、修復要求,明確約束性指標內容;實施統一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制目標和管制規則,提出分區、分級、分類的管制要求和具體措施;統籌市域交通等基礎設施布局和廊道管控要求,明確重要交通樞紐地區選址預控和軌道交通走向;結合國土空間發展目標,從城市空間、公共中心、歷史保護、城鄉風貌等方面細化規劃管控要求;建立全覆蓋、均等化公共中心網絡,明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及原則,構建中心城區15分鐘生活圈;對城鄉風貌特色、歷史文化傳承、河流水系和綠地系統建設等提出原則性要求;統籌地上、地下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總體安排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明確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原則和要求;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內戰略留白空間,應對未來發展需求,重點用于重大功能項目建設。
(六)優化規劃實施保障。加強規劃體制機制研究,制定體制機制創新方案、配套政策體系、規劃實施重大行動計劃。優化規劃實施的具體路徑、手段和政策工具,從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完善規劃實施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開放共享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等方面加強規劃實施保障制度建設,促進規劃科學編制和高效實施。
(七)建立國土空間“一張圖”信息平臺。以地理信息為基礎,搭建國土空間“一張圖”信息平臺,將上述規劃內容的矢量數據以統一格式、坐標體系錄入信息平臺。結合市直各部門工作職權,設計子系統操作接口。遠期可將各地塊的歷史檔案、權屬情況、地形變化情況輸入信息平臺,逐步實現建設審批、管理、監管流程數字化。
五、工作步驟
(一)2019年9月上旬。制定規劃編制方案,啟動項目涉及的政府采購工作。
(二)2019年9月中旬至9月底。確定規劃編制單位。
(三)2019年10月。召開國土空間“多規合一”規劃編制工作動員大會,啟動現行規劃實施情況調研工作,集中利用一個月時間赴各鎮(辦、處、區)、市直有關部門及中央、省屬駐丹企業走訪、座談、收集資料。
(四)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編制完成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初步方案,并啟動征求意見工作。
(五)2020年3月。按程序報請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省自然資源廳審查、審批規劃方案。
(六)2020年4月。邀請省自然資源廳領導主持召開專家評審會,對規劃方案進行評審。
(七)2020年5月。公示規劃方案,并征求公眾意見。
(八)2020年6月。按程序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規劃方案。
(九)2020年7月。規劃方案后報請省政府批準后,將規劃成果錄入國土空間“多規合一”信息平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強對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工作的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漢江水利水電(集團)有限公司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政府辦公室、丹江口經濟開發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局、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統計局、市醫療保障局、市扶貧辦、市行政審批局、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十堰市生態環境局丹江口分局、國網丹江口市供電公司等市直單位及各鎮人民政府(辦事處、管理處、管理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丹江口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領導和統籌推進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組織召開領導小組各類工作會議、協調落實領導小組會議議定事項、發布規劃編制工作信息等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主動履職盡責,細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實施。
(二)加強區域協同。各鎮(辦、處、區)、市直有關部門要以此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契機,建立市鎮兩級規劃協同編制機制,推進空間規劃與部門行業發展規劃同步編制,提升“多規合一”戰略內容與剛性管控的科學化水平。
(三)加強部門合作。市直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工作職責,加強信息溝通、數據交換、材料共享,為規劃編制提供準確、詳實的基礎信息支撐。
(四)強化公眾參與。建立健全多方協商機制,擴大公眾和社會各界參與度,倡導公眾積極參與,為規劃編制建言獻策。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積極開展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加大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重要意義、編制要求等內容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規劃認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規劃編制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規劃獲批后,要及時公開發布,推進形成共謀、共用、共享的規劃實施機制。